北京的近代工业起步较晚,二十世纪初清廷实行新政,度支部于1908年奏请建立印刷局,设于白纸坊西街23号。于同年即赴美国办置机械设备,并聘请工程师、技师(“洋匠”),以美国的美京印刷局为蓝本,进行总体性的引进。次年设备抵京,即招募艺徒、工匠,并进行培训。1911年首印大清银行兑换券,因为辛亥革命爆发,清帝退位而未及发行。
1912年,度支部印刷局改称为中华民国财政部印刷局,并进行了全面的扩建。1915年土木建筑、设备安装全部完工,员工近一千八百人。在当时来说可以称为是“大型新式企业”。这家印刷企业,设备新、管理模式新、指导理念新、运营体制新,而最重要的“新”则是体现在“人员构成上”,其职工队伍无封建遗存的把头制、师徒制,就业者是真正的产业工人。
1916年袁世凯称帝,蔡锷在云南举起了反袁护国的义旗,各省纷纷响应。袁世凯政治上的倒行逆施,带来了军事上、经济上的崩溃。于军事而言,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南……宣布独立;于经济而言,“中交票”(国家发行的纸币)停止对兑。财政部印刷局以“中交票”发放工资,停兑后的中交票迅速贬值。为此,工人提出了增加工资的要求,由于得不到满足,于是在1916年3月举行了罢工。此次罢工在北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,沉重地打击了北洋政府。
罢工爆发在1916年3月,此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,可是财政部印刷局的产业工人已在北京的政治舞台上亮相,展现出了早期中国工人阶级的时代性、斗争性、先进性。
财政部印刷局的厂址,至今没有更换。1993年更名为北京印钞厂。2006年,国民政府财政部印刷局旧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